中医治疗学问的现代发展之路—膏药oem贴牌
发布时间:2019-12-26来源:点击:2216
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,古医言曰:’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。’膏药之优劣,疗效是根本。膏药属于外治,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,再加上疗效确切,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。而现在传统疗法在膏药oem贴牌中得到了广为流传和发展。
清代的徐大椿曰:’汤药不足尽病,用膏药贴之,闭塞其气,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,通经活络,或提而出之,或攻而散之,较服药尤为有力。
膏药中的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,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,渗透达皮下组织,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;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,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,发挥药物’归经’和功能效应,从而发挥***大的全身药理效应。而传统的注射及口服疗法除损伤神经、血管、肌肉等组织和肠道反应,使病人不易接受外,这些方法都易使药物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及肠道破坏,而真正到达疾病局部的药物少之甚微,所以用药量极大,并且疗效极差。而膏药的外治疗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,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,使药效数倍提高,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。
膏药代加工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方法,其渊源久远。早在《山海经》中就记载了羯羊脂,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,可以说是***原始的冷敷贴;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述了“豕膏”,“痈发于嗌中……合豕膏,冷食,三日而已。……涂以豕膏,六日已。”《内经至真要大论》:“摩之、浴之、薄之、劫之、开之、发之,适事为度。”其中所指的“摩之、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”。南北朝时称膏剂为“膏方OEM”或“薄”。唐代也有“摩膏”的称谓。明清时代将唐代的“煎”改称为“膏滋”或“膏”,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。这样,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,不但治外病用膏,治内病也用膏。清吴师机《理淪骈文》,对膏剂的方药、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。近年来,随着透皮给药系统(TDDS)的研究迅速发展,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,因此膏药oem贴牌行业也会随之继续发展壮大。